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肺大泡 > 临床表现 > 一天呼吸次,她们每一次都痛

一天呼吸次,她们每一次都痛

发布时间:2021-3-28 6:04:17   点击数: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 http://www.bdfyy999.com/

呼吸对于孙荔来说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她想尽情吸一口气,发现不到半秒钟,气就吸不进去了。她想吐气,感觉气还没出来,就已经吐光了。

年9月21日,在返回北京之前,孙荔回忆起自己发病时,大脑常常因为缺氧而昏昏沉沉,从床头走到卫生间几米的距离,她都会气喘吁吁。

而前一天在深圳举办的第八届罕见病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她和几位病友以及志愿者身穿带有“我要呼吸”字样的红色短袖在舞台上歌唱。她们带着笑容,随着节拍鼓起了掌。“让我们欢乐唱响阿卡贝拉,感受幸福吧。”她们唱道。

同样患有这种疾病的隆琳是这个乐团的团长及发起人。十三年前,丈夫告诉她,她患有一种暂时无药可治的罕见病,她瞬间觉得五雷轰顶。

这种名为“淋巴管肌瘤病(以下简称LAM)”的罕见病,是一种由于平滑肌的异常增生导致支气管、淋巴管和小血管阻塞,呈进行性发展的恶性肿瘤疾病,伴随着呼吸困难、乏力、咳嗽和胸痛,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尚无特效药。

据估计,中国约有名LAM患者,但是截至到年,确诊的患者数只有不到。

LAM被称为“罕见病中的稀有者”,因为疾病几乎只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平均年龄30-40岁),其发病率为女性人口的百万分之五,在年5月22日正式被收录在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

尽管十三年后隆琳回忆起来,语气已是十分自然,但绝大多数LAM患者并不如此。

她们就像一根紧绷的琴弦,任何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有可能揭开他们的伤疤——那是一片不断被疾病摧毁希望的荒废之地,恐惧在呼吸之痛上疯狂蔓延。这里曾经播种着憧憬,却在世俗压力和医学难题面前被击得粉碎。

呼吸之痛

年是一个改变隆琳命运的人生转折点。

彼时她刚刚工作两年。在事业进入正轨的同时,她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厄运却在那时降临。

年7月的一天清晨,她突发气胸,而且来势迅猛,身体完全直不起来,只能蜷缩在沙发瑟瑟发抖。她每呼吸一口气,胸口就剧痛。

医院。拍胸片后,医生告诉他们,隆琳的肺已经被压缩了80%,要马上插管排气或者做手术。为了避免气胸二次复发,医生决定给隆琳做开胸手术和胸膜黏连。

本以为只是简单的气胸,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隆琳的肺上呈现弥漫性的肺大泡,普通气胸病人顶多只有两三个。他们觉得非常奇怪,但又不清楚病因,于是建议医院询问。

从ICU转入普通病房,隆琳住院一个多月。出院的那天晚上,她的右肺又突发气胸,难以缓解,家医院,这一住又是一个多月。

快出院前,医院的花园里散步,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她,她得了淋巴管肌瘤病,这个病目前无法治愈,但是国内已经有确诊几年的病友,现在身体状态保持得还可以。

隆琳一瞬间陷入崩溃。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整日以泪洗面,眼泪往往毫无由头便流下来。她不敢在家人面前哭,因为她知道家人比她更加难过。

前两次的突发气胸预兆了疾病的肆意入侵,年的一次感冒则引起了各种症状的集中爆发。

隆琳没日没夜地咳嗽,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每次吃完饭都会全部吐出来。

她右肺胸水爆发,胸水从淋巴管渗漏到胸腔和腹腔中,肺脏被严重压迫造成呼吸困难加剧。医生用大针管将肺部的胸水抽取出来,可是抽完之后依旧解决不了问题,淋巴管渗漏就和自来水管漏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整个肺就被水泡着”。

从年10月到年3月末,隆琳的一切活动只能在床上进行。每天晚上,她都会剧烈咳嗽,睡不了整觉,实在困得不行,她就垫着几个枕头趴着,稍微眯一会儿眼睛,就算休息。

家里人轮番照顾她,一日三餐,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有一次,因为丈夫不在,年过半旬的父亲背着她上楼,她百感交集,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隆琳的体重从九十多斤迅速消瘦到七十斤。医生束手无策,除了给隆琳输营养液外,只能给她输血,她却出现了高烧等副作用。

年3月,家里人觉得没有办法,便商量做肺移植手术。然而国内肺移植手术成功率不高,隆琳内心很抗拒,可是如果不做手术的话,自己还能怎么办?

医学瓶颈

当时碰巧美国在做相关的药物临床试验,已经出了一期的临床实验报告,指出西罗莫司(又称“雷帕鸣”)能一定程度改善肺功能,减缓LAM的恶化速度。

国内只有两三个病友在试用,还处于摸索阶段。医生告诉隆琳,如果她愿意,可以试一下药物。家人也鼓励她试药。试药的风险,怎么也比肺移植手术要小得多。

没有任何经验,这批LAM患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隆琳服用药物之后,发现见效很快,仅仅一周时间她便可以下床走动。

实际上,西罗莫司用于治疗LAM属于老药新用。早在年,西罗莫司及其口服液作为肾移植抗排异反应药物就在美国上市,在年,西罗莫司在中国上市。近几年,西罗莫司已经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用于治疗LAM,而目前国内获批的适应证只有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产生的器官排异。

一般LAM患者每月需花费元在购买西罗莫司上,这还不包括手术、康复、呼吸机等等的费用/受访者供图

孙荔表示,从法律而言,超适应症用药意味着患者服用的都是非法的超适应症药物。她在年确诊患有LAM,后来回想起自己怀孕期间频繁气胸,只是当时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她表示,西罗莫司因为暂未获批治疗LAM,因此LAM患者用药纯自费。

而且西罗莫司只是延缓LAM病情的恶化,并不能治愈疾病,药效也因人而异,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因为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带来许多副作用。

在试药的第二天,隆琳就出现严重的口腔溃疡,频繁发作,一直持续了两年多。她感觉自己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发烧,去年的时候开始全身起疹子。

病友刘云六年前做了肺移植手术,术后一段时间,她感觉自己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停药了两三个月,结果突然乳糜爆发,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她只能继续服药。

孙荔说,患者须终生用药,“一旦停药,就会加速反扑。”

尽管如此,肺移植并不是患者的首选。隆琳介绍道,接受肺移植手术的患者数大概是确诊患者数的5%,“肺移植手术后,一年一道关口,每道关口都可能过不去,五年左右算是理想生存期。”

而且,肺移植手术之后,排异反应一定会或早或晚地出现,隆琳说道,有一些病友在做完手术一年不到就去世了。

生命之重

国内LAM病友有一个QQ群,隆琳是第四个加入的。加入之后,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病友的现状。

年她通过同学介绍联系到了CCTV2《健康之路》栏目组,淋巴管肌瘤病第一次通过媒体向全国观众科普。节目播出后,网站访问量激增。后来病友群的人数开始增多,每年大概会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到现在,群里已有将近名患者。

然而,病友的生活里总充斥着生死的别离。

绝大多数病友需要24小时吸氧,她们的生活是充满恐惧的/受访者供图

有一位三十出头的上海病友,常在群里谈笑风生,两三个月前,她突发肺部感染和心脏衰竭,第二天,她的家人就在群里告诉病友,她没能熬过去,走了。

有一次,群里的病友们在讨论如何增体重、补身体,一位病友的儿子说他妈妈太瘦了,只有30公斤,自己也想学习怎么给妈妈补补营养。结果两天之后,他的妈妈去世了。

不仅是身体状况,孙莉觉得大多数病友的精神状态也让人堪忧,很多病友会长时间失眠,害怕生命随时结束,她们绝大多数精神都很脆弱。

李茹处在这种崩溃的状态中已经快一年了。她本是一名高中老师,年发病,之后频发气胸。经过住院调理,身体勉强恢复。但是从前年冬天开始,她持续发烧了一年,降不下来,被医院,到七八月的时候查出肺结核。

有一次李茹找孙荔聊天,二十分钟后,李茹突然挂掉了电话,孙荔再打过去,被直接拒绝了,因为“太累了”。

李茹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乱摔东西,一到晚上她更加害怕,尖叫,说自己快要疯了。她母亲和妹妹也睡不了觉,就抱着她搂着她,一直陪着到天明。

她的状况终于拖垮了母亲。老人曾崩溃地哭着对她说:“要不咱俩一起跳下去算了,我陪着你一起从楼上跳下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孙荔说,LAM患者的普遍状态是消极和自我封闭。对于30岁出头的女性,被确诊患罕见病无异于被宣判死刑,“经济积累不足,也不受重视。”

除了来自工作的压力,婚姻、生育也成了压倒她们的稻草。

四川病友张容年在北京确诊患LAM。在被告知病情后,张容的丈夫卷走母女在北京看病的费用。几经周折,她回到家中,等来了一张离婚协议书。她经常问自己:“爱到底是什么?”曾经的如胶似漆转瞬即逝,婚姻上的誓言在她的生活中只变成了一张废纸。

孙荔见过许多病友分手、离婚的事例,甚至是对方把孩子抱走,不让母亲去看孩子,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患病的母亲就是一种“负能量”。

孙荔理解男方所做的选择,“从基础研究到完成三期临床、拿到新药批准证书再到最后药物上市,中间所消耗的时间是20年或者30年,成功概率微乎其微,问题不应该归结在人性,当经济不成为瓶颈的时候,每个人的道德才会高尚起来。”所以,“到最后这其实是一个经济的问题,或者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

重生

在家人商量做肺移植之前,隆琳几近绝望,每天处于半昏迷状态。有一天她见到了濒死景象,眼前一片黑暗,突然有一束光线照进来,有道门朝她打开了,似乎在问她,进去还是不进去?

她的意识一下子发生了翻转,在那一个瞬间,隆琳第一次坚定了要活下去的想法,“我的离去,对我自己而言是解脱,但对父母而言,可能是一辈子的痛。”

在接触病友的过程中,隆琳发现许多病友每天封闭在家里,根本不能表达自己的诉求。

LAM发病率低、患者少,怎么样才能让大家听到自己的声音?

隆琳决定用歌声去传播患者的诉求。她小时候学过小提琴,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喜欢唱歌,生病时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唱歌。在度过病危期,身体慢慢好转后,她又开始跟朋友一起唱歌,发现唱歌对肺的锻炼,进而缓解呼吸困难。

年她发起成立蓝梅阿卡贝拉人声乐团,身体状况好的病友和热爱歌唱的志愿者们纷纷加入进来。

为了得到专业的训练,乐团请来专业的老师作指导,成员每周排练一次,每次三个小时,由于大家都有工作,所以只能利用周末有限的业余时间。

9月20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八届罕见病高峰论坛开幕式,乐团在舞台上表演,图为隆琳/大会供图

一些罕见病患者群体像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月光孩子(白化病患者)都有非常利于公众记住的名字,隆琳苦思冥想,给病友群体取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后来,LAM病友就有了“蓝梅姐妹”这一代称。“蓝梅”是LAM的谐音,现实生活中的梅花并没有蓝色,“蓝色梅花”寓意着基因突变,这也是LAM的发病原因。

乐团的志愿者小雪以前是一名歌手,在加入乐团后,她感触最大的便是乐团中病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们都那么乐观,我们生活中的烦恼都算什么?我们烦恼的都是身外之物,但是她们连呼吸都是一种痛。”

依然有人发问:“全世界罕见病0多种,为什么需要单独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edustudy.com/jbbx/518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