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增设了老年科,抽调谢立英任科主任,两年多来,老年科发展成效显著,受到院领导多次表彰。
我对谢丽英主任刮目相看缘于最近的这件事。
我的一个堂叔病了,病根杂,慢支、肺气肿、肺大泡,冠心病,前年放的支架,自从放了支架以后,也许是排斥反应吧,一直就没有舒坦过,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胃肠道功能受抑制,厌食,胃时常难受。最可怕的是又检查出了肺癌,2X2厘米左右,边界不整,有毛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堂叔的儿女出于谨慎,没有惊动我,而医院住院治疗。医院医院,对付这种顽症我也没有十足把握。
医院住了20天之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医生建议他回家养养再看吧,说这种病医学上也没有太有效的办法。医院都是这么说,也就只能如此了。回家静养的这段时间,身体日渐衰退,行走也难以支撑,咳嗽气短,胃口难受,不思饭食,眼看活命都摆在眼前。
他的儿女没有通知我,医院,说是怕打扰我,其实我能理解,这怕打扰多半是因为不够信任。在亲朋好友看病这种事上,我的原则历来是不勉强,愿意来,欢迎,不愿意,请便。临近上午12点钟的时候他的儿女电话打过来了,医院没有床位,入不了院,想住医院,问我行吗。我能说什么呢!行。他们赶过来的时候已经12点半了,我正在发愁,这个时间点该联系哪个医生呢,谢丽英主任路过门诊大厅,我就喊停了她,说明了情况。谢主任以院为家,下班没有时间节点是常态,早已见怪不怪。
谢主任简单听取了病情后,和我一起安排堂叔住下了。
堂叔住院的这些天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病房看一看,开始的几天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堂叔和我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我看着心里也酸楚。我私下悄悄告诉他的儿女,让他们不要抱有太大希望,随时准备安排后事吧。
我又专门与谢主任沟通了一下,说一周之后,如果没有好转就让他回吧。谢主任说,一周之后再做个CT,看看肺部和腹部的恢复情况再说。因为来时他的肺部有感染,有胸水和腹水。
一周之后堂叔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他女儿告诉我已经可以喝一碗豆腐脑了,我去病房的时候堂叔可以坐起来和我说话了,他说他还能在楼道里走几个来回。CT显示感染范围缩小多了,胸腹水也少点了。我为堂叔感到高兴。我鼓励堂叔和他的子女要有信心,治疗再延长一周时间看吧。
又过了一周,堂叔脸色明显开始红润,和我说话的力气大多了,他孩子说晚上明显能睡着觉了。谢主任说,可以出院,但部分药还不能停,最好两三个月后来复查一下,重点还得观察肺癌的变化。
五一假期我回村的时候专门去看了堂叔,他满面红光,整个精神状况不错。医院再复查一下,快两个月了。
谢主任和她的团队用的什么治疗方案,我一直没问,我也不关心这个,因为我是放射科医生,对中医一窍不通。但谢主任和她的团队对病人的服务态度我是确确实实见证了一回。堂叔和他的孩子说,谢主任每天都会来几次,病情的一丁点变化她都不会放过,为什么要调换药,为什么要加大用量,哪一种药贵点,哪一种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她都会详细地给患者或家属讲解清楚。有几个本院同行也不至一次告诉过我,谢主任最大的优势就是耐心,不厌其烦。医院有几个真正以院为家的好大夫,谢丽英主任绝对算其中的一个。
有人告诉我,谢主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敢于收治重病患者。这话我信,记得有一次一个80岁左右的老年患者,在治疗内科疾病的同时忽然合并出现硬膜外脑出血,在我们CT室做的检查。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后,大多数医生会选择转科或者转院,以免引起责任纠纷,但谢主任分析病情,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又邀请外科医生做了会诊,仍然决定留下了。我知道这不单是敢于承担责任,她是做了充分考虑的,是有一定治疗把握的,敢揽瓷器活,一定有她的金刚钻。而且事实是这些病人最后都在恢复较好的情况下满意出院的。正应了李院长那句话,医院如果总不敢挑战自己,不敢于冒险,怯于承担责任,如何才能有所突破、提高和创新呢!
疫情形势最严峻的那个月里,医院也一直没有拒绝接收重症病人的治疗,但大多数科室的病人其实已经很少,医生都在轮换值班,医院里看到谢丽英主任的身影,她依然早出晚归,她依然在病房和门诊之间不停穿梭,她在忙什么我不很清楚,但我清楚的是她一定默默在为医院和她的科室付出着,努力着,不图回报……
谢主任身体并不很好,多年前得过一次重病,即便现在恢复很好,也不能过于劳累的,这一点大家都在替她操心,希望她也注意自己的身体……
医院建院40年,在这个较为漫长的一段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值得尊敬的人,他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唱赞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