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但医学的进步也使无数个体重获新生,使无数家庭得以团聚。
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诊断腔镜到手术腔镜,再到现代腔镜,每一次进步都少不了科学家对技术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最终实现了对医学格局的重塑。
年,腔镜技术被引入我国,引领微创治疗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记录腔镜技术在中国发展的30年,由强生医疗支持、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人间世》团队联合打造的中国首部微创手术主题纪录片《小孔之光》,近日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开播。
接续精彩的《勇气》和《秘境》,第三集《锋芒》展现了胸腔镜技术的发展和为患者带来的改变,进而回归到对人与技术关系的理性思考。技术的锋芒、理性的锋芒汇聚为医学信仰的锋芒。
(点击文末“阅读全文”观看第三集)
01
一眼认定,赶超欧美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院的胸外科陆续从普外科独立出来,亟待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医院、医院和医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腔镜技术。
在开放手术处于主导地位的年代,腔镜属于边缘技术,只有少量外文文献记载。医院副院长刘伦旭教授却在当时嗅到了技术革命的味道,并向时任院长提出了开展微创手术的想法。“没想到院长一口答应,鼓励我去尝试、去探索。”刘伦旭说。
几乎在同一时间,医院医院提出了开展微创手术的想法。“这一定是我们的发展方向。”王群这句斩钉截铁的判断,最终打动了院领导,从最简单的肺大泡切除手术开始,就此踏上了腔镜治疗之路。
年,《中华胸腺外科》杂志报道了一例胸腔镜下切除肺大泡的手术过程。在看到报道后,医院院长朱成楚冲进院领导的办公室,分享了自己的兴奋,并得到克服困难引进相关医疗器械的答复。
胸腔镜技术在中国得到超乎想象的迅猛发展,目前已经赶超欧美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风格。
02
初心不变,责无旁贷
刘伦旭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腔镜技术操作训练时的感受,“当时觉得怎么这么难,跟开放手术完全不是一个感觉,虽然看得见、摸得着,但没有反馈,很简单的移动动作都做不好。”刘伦旭回忆说,一开始的不适应却给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即对技术的敬畏。
刘伦旭教授:以前手术做得很大,可能能反映医生水平很高,现在是如何做得小,又能做得精准
刘伦旭的第一次操作训练距今已有20余年,其间从“开”胸到“开”孔,再从“开”三孔、四孔逐渐发展到“开”单孔;从胸腔镜外科手术井喷式发展,到全面介入肺癌和食管癌等胸外科核心疾病领域,再到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腔镜技术在胸腔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甚至有人说没有腔镜技术就没有胸外科的今天。
有能力者不会停下脚步,刘伦旭在忙于院务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做手术,每周三是他铁打不动的手术日。他说,腔镜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第一是操作的熟练程度,第二是外科学的切除方法,第三是大出血的控制,第四是先进器械的研发。
他认为,腔镜技术的未来没有边界,最终目标是无创治疗。“微创理念将得到全面的表达,如路径微创中的自然腔道手术。”刘伦旭预测,介入技术的发展,将给自然腔道手术创造条件。在肿瘤早期,“腔镜技术+介入技术”是一个发展方向;在肿瘤中晚期,更深层次的综合治疗模式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03
换位思考,为提供长久保障
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说过:“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外科医生抓住了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在不同领域不断挑战自己,使胸腔镜手术的极限被一次次改写。
纪录片中,朱成楚一台长达6个小时的胸腹腔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就是对技术锋芒的最好诠释。作为率先开展食管癌腔镜手术的医生,从医40载,朱成楚的笑都自带光环,从连做3台食管癌微创手术就能看出,在患者面前,医生对于卓越的追求从不止步。
朱成楚教授:减少痛苦,治好病,手术质量是第一位的
朱成楚认为,医生从完全站在自己角度来开展新技术,和站在病人角度为主来开展新技术,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因为食管癌术后依然存在很多长期动态变化的问题,每年春天,朱成楚都会举办患者义诊,免费为他的食管癌患者做术后的康复管理。他为患者答疑解惑,守住术后管理的攻坚关,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朱成楚知道,给患者长久的保障才是医生最大的职责。
04
技术不是全部,还有人性的表达
医学是人类情感或人性善良的一种表达,技术的进步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至今依然是现代医学发展与改革的难题。
从患者对腔镜技术的接受度逐年提高就可以看出,技术与人文之间充满了融合与博弈。“过去,反复介绍腔镜手术优势,患者也不做;现在,劝患者不手术比劝手术还要难。”王群说,大多数患者只是磨玻璃结节,虽然有癌变风险,却完全没达到手术标准,只需定期随访即可,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患者的态度。“但医生用最少的切口,最小的创伤,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使患者获益最大化的追求从未改变。”
王群教授:跟着潮流走,永远会落后,要一直去思考怎样去突破
纪录片提到王群持续维护着患者随访数据库,对他来说,多名与肺结节共处案例的积累才是最大的成就。现在,他依然尽力规劝不需手术的肺结节患者:“我不怕得罪患者,我得为他们的身体着想。”
腔镜手术的最大贡献者是现代高科技,最大责任者是医生,最大受益者是患者。
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沿着患者获益最大的方向走下去,既有挑战也是机遇。在技术方面,王群希望中国的青年医生站在胸外科的前沿,“医生只有想着未来,才能为未来的改变做好准备,跟着潮流走,永远是落后的”。王群建议青年医生改变看待腔镜技术的视角,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开展前瞻性研究。
小孔之光,照亮了医患在共同面对人类健康挑战时的勇气,打开了医学探索人体秘境的全新视野和世界,闪耀着新科技面对人所绽放的锋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届毕业生们庄严宣誓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这是医生的誓言,也是腔镜微创技术的初衷。
文:王天鹅
原标题:《致敬中国腔镜微创技术30年——《小孔之光》闪耀医学信仰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