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国:执有温度之刀的“胸外医”
跟诊时间:年6月12日
跟诊专家:医院
胸外科病房医疗组长刘彦国
跟诊记者:吴海侠
摄影记者:李丹
在中途抽空参加完科室安排的疑难病例讨论后,刘彦国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再次回到了诊室。一坐下,便又有好几个患者拥到诊桌旁请求给加号。一一安排挂号后,刘彦国接过一位患者的挂号条,拿起扫描枪扫出了相关信息,这才有机会长舒一口气。
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刘彦国都是在手术台旁度过,门诊只有每周三下午这半天。这半天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因为他既是手汗症治疗的权威,又在肺癌、纵隔肿瘤、肺大泡等其它疾病治疗上颇有声名。对于从各地慕其名而来的患者,这半天机会十分难得,他们自然不愿意错过。有的患者来,可能就是为了得到他的一句话,求一份踏实,因为他的权威,更因为他是一个有温度、靠得住的医生。
手汗症患者的“知音”
对于很多手汗症患者来说,刘彦国这三个字几乎是和手汗症治疗划了等号。只要一提起手汗症,就会想起刘彦国。作为中国第一个专题研究手汗症治疗的临床医学博士,刘彦国在手汗症治疗上独占鳌头。每年,他都要做例左右的手汗症交感神经手术,是中国做手汗症最多的一个医生。
在下午的跟诊中,第一个就诊的便是手汗症患者。她姓石,从廊坊过来,大概30岁左右。因为从小就饱受手汗的困扰,石多年来一直在打听治疗的方法,上网查资料、找朋友介绍,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可以看到,石的双手就像抹了一层油,湿乎乎的,让人有一种擦不干的感觉。刘彦国介绍到:“手汗是个良性病,几年不治疗也不会怎么样,但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影响:因为手湿,甚至滴水,给写字、用电脑带来麻烦;有的患者和人握手时感到尴尬,有的因此找不着对象,特别自卑……”
听到他的话,石眼里满是激动:“您真的是特别特别懂我们!”
凭借多年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案例的积累,刘彦国早已成为手汗症患者的“知音”。二十多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彦国从老师王俊那里得知了手汗症治疗,并对其领域的研究空白产生了兴趣,到后来“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多年下来,他不断优化、细化手汗症的诊疗技术。年,刘彦国和老师王俊主导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被国际上多个手汗症诊疗指南重点引用。这几年来,他不断和国际同行交流学习,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高度认可。
也正因此,很多国内外的手汗症病人都慕名而来,让刘彦国接触了大量病例。他们因此遭受的痛苦让刘彦国印象深刻。有一位饱受手汗症困扰的患者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上留言:“感谢刘医生,治好了我多年的手汗症。消除了我极大的痛苦,对我来说,就是再生父母。”
当天来的患者中,有一位军人,双手出水量很大,像在水盆里浸过;有一位从内蒙古远道而来的民政工作者,在工作上有交际的需要,但因为双手出水,他总是感到很尴尬;有一位女士也表示工作很受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她上高中的孩子手汗症也很严重,在为自己寻求治疗的同时,作为母亲的她也是在为孩子做治疗方法的“实验”。
在目前来说,手汗症治疗的唯一有效途径便是通过切断位于患者胸部的交感神经。这一治疗方法的发明最早是在年,当时技术的限制,需要开胸手术。随着年以后胸腔镜技术的推广,手术可以做到微创,手术风险也大大降低。然而,在刘彦国看来,手汗症治疗在目前来说还谈不上尽善尽美。交感神经切除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手汗症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一疗法有一定的“代偿性”,即患者在术后前胸和后背等部位出汗会增加。
来自内蒙古的患者就因此陷入了纠结。一般面对这种情况,刘彦国都会告诉患者:如果不是特别痛苦,手术能不做尽量不做。因为手汗症毕竟还只是一个影响生活质量的良性病。患者完全可以等考虑成熟了再决定。
但遗憾的是,在手汗症治疗领域,医院为了营利,抓住患者的需求哗众取宠,制造各样的“创新”噱头吸引患者,让他们接受手术。作为外行的患者往往就被各种虚假概念套住,比如就有患者问刘彦国:“听说‘神经点断术’是国际最新技术,你们为什么没采纳?”这让刘彦国哭笑不得。
“对于良性病,患者当然不希望手术带来任何后遗症,这对于我们这些手术医生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需要细致再细致,改进再改进。”刘彦国把自己治疗的风格定义为真诚和朴实:不随意动手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现最好的个性化、个体化治疗。“当前,研究还在路上,我们还在不断努力。”
胸外权威让患者慕名
因为手汗症的声名,一些人可能不知道刘彦国在肺癌、纵隔肿瘤、肺大泡、气胸等其它胸外科疾病治疗上的造诣。但对于那些寻求治疗的患者来说,好口碑是藏不住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总会知道谁是好医生,找到他并且敲开他诊室的门。
“我是遇到刘大夫了,不然我就死定了!”跟诊中,来自新疆阿克苏的张患者向记者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张今年51岁,染红的头发有些稀疏,体型微胖,身上的皮肤看上去似乎带着一点淡淡的紫色和红色。不久前,张因为身上泛红、医院就诊,通过激素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是回到家中,病情再次发作。见此状,医院更靠谱,于是带她来到医院,在风湿免疫科就诊,被诊断为皮肌炎。
在疾病筛查的过程中,同事发现张的纵隔有一个小结节,“很小,1.5cm左右”,检查结果传到刘彦国这儿,他原本也只认为会是一个普通的胸腺瘤,但同样意识到一种可能:张的皮肌炎可能是胸腺瘤引起的。但这样的概率很小。
皮肌炎本身的发病率只有0.5-8.4/10万,胸腺瘤引起的就更少了。但是为了彻底排除这一可能,刘彦国还是保持谨慎,对这个不起眼的小结节进行了切除。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这不是普通的胸腺瘤,而是一个恶性肿瘤,是引起张皮肌炎罪魁祸首。
“你看吧,就这么倒霉,让我给碰上了!”张言语里带着无奈,但透着成功治愈后的庆幸。
刘彦国笑着安慰她道:“切掉就没事了,复发概率很小,而且做了放疗,不需要化疗。回去正常上班吧!”
和张的情况类似,肺部结节的患者有时候也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结节,并对其进行病理诊断、对症治疗。
71岁的董是刘彦国的老病号,今天在儿子的陪同下前来复诊。他记得很清楚,自己是年5月31日做的胸腺癌手术,右胸处长长的刀口到现在正好有两年的历史。
“两年前,28床的病人,儿子是开出租车的,对吧?”刘彦国对相关情况也记忆犹新,因为这位患者当时前纵隔的肿瘤很大,手术难度不一般。“当时(家属)没人愿意担责任,怕做坏了。要是不做手术的话,现在人早没了。”
近期的检查结果显示,董“右肺结节,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前纵隔胸骨后软组织增厚,考虑术后改变。”
刘彦国用食指慢慢滑动鼠标滚轮,仔细地看着董的片子,陷入了思量中:如果是广泛的多发结节,那容易下结论,就可以确定是癌转移,采取化疗。但目前的情况是仅有几个可疑结节,全身其它都没事,是否复发没有确切的证据,有时候炎症或隐球菌感染也会形成类似结节,直接采取化疗可能不对症。
最后,他建议董手术,把可疑的结节切除,通过手术确定是否真的转移。董患者表示很信任:“得,又可以多活几年!”
很多人往往以为外科医生会偏向于做手术解决问题,而在刘彦国这里,手术,或者不手术,一定是以对患者的负责任为标准。
63岁的牛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前来。他们来自东北,因为女儿在北京,每一年他们都会在北京体检一次。三年前,牛被检查出左肺上叶有一个单发的磨玻璃影,目前直径0.5cm。此后每一年来北京,胸中这个“疙瘩”让她放心不下。这几年来,医院看过,医院建议微创手术,有的说可做可不做。
“面对手术,最关键是要问能不能不做。做个手术对我们医生来讲容易,关键是对患者是否负责任,迫不得已、必须要做的手术才考虑做。”在刘彦国看来,患者现在的磨玻璃影特别淡,即使将来有可能发展成肿瘤,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完全不需要手术,观察即可。
“我们就想知道刘主任是什么意见,这样我们心里就有谱了!”牛的丈夫向记者表示,这次就是奔着刘彦国的名声而来,现在听到他的话心里总算落了个踏实,可以安心踏上下午回东北老家的火车了。
心中有患者行中有温度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百年前美国结核病医生特鲁多留下的、广传于医界的名言。作为同行的刘彦国对这句话体会颇深,而这句话也是对他日常工作的贴切写照。
71岁的李先生一个人来诊室看病。去年年初和年底,医院各照了一次CT,检查发现肺右上叶和右下叶各有一个小结节。医生说并无大碍,可继续观察。然而,这一阵子,李感到自己“后背里头”有点疼,医院看看。
对比两次拍的片子,刘彦国发现患者两个结节都很小,直径都在5mm左右,去年一年内也没有变化。不过,右肺下叶的结节有密度增高的趋势,需要警惕。如今半年过去,他建议患者再做一次CT看病情发展如何,并且劝慰她“应该不会有事”。
但李还是对自己的状况感到担心:“我现在就是感觉后背里头疼了,之前没有感觉。你说是不是结节转移到骨头了?”
“不会的,绝对不会的。”为了让老人放心,刘彦国给了非常明确的回复。看老人一脸的担忧,他伸出右手搭握住老人搁在桌上的手腕:“疼可能是因为肩周炎之类的问题。凡事都有规律的,它不会瞎长,放心哈!”
李这时才算松了口气,起身离开。
跟诊当天,像李这样因为被检查出肺部结节而过度忧虑的例子实在太多,并不只是因为年纪大。一位幼儿园的高级女教师,医院检查发现肺里有一些几毫米大的磨玻璃影,请长假不上班:“我现在不给谁看孩子,就给自己看病”;一位穿着运动服,看上去身强体健的小伙子,因为几天剧烈的咳嗽和之后轻微的干咳,怀疑自己三个月来的加班过多让自己得了大病,拿到CT结果发现自己肺部有几个小结节后寝食难安,坦言“这两个月快吓死了都”……
实际上,他们的身体都没有所谓的大毛病,往往是患者自己过于担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刘彦国都会耐心地解释相关情况,并且安慰他们,让他们不要把自己当做病人,正常去工作生活。
“到医院你会发现,我们很多费口舌的话都是在安慰病人,有时候能提供的就是一些帮助、安慰,有时能减轻症状,真正能够根治的病很少。”很多医生觉得自己给患者治病就足够了,其他的没有必要做。在刘彦国看来这至少不全对,因为有的帮助可能不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但却非常重要。治愈只是医疗工作的一部分,有的疾病医生无法治愈,这时,医生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
年,刘彦国主刀一位73岁肺癌患者的手术。因为患者年龄大、肿瘤位置靠近血管,手术难度和风险非常大。尽管手术方案设计非常严谨,但手术中还是出现意外:血管破裂。几种办法止血都不奏效,最后在导师王俊和多位同事的帮助下才闯过难关。患者最后累计出血量达到毫升,心脏一度停跳达一分多钟。不过,幸运的是,患者手术成功,如今13年过去了,患者依然健在。
这次手术让刘彦国永远难忘,不仅仅是因为导师在术后的一句“血的教训啊!”的训诫,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医生责任之重大,意识到患者的脆弱。
“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患者都很脆弱。”在刘彦国看来,患者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治愈,或者根本就不是治愈,他们需要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在手术之前,患者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想除去心理上的“疙瘩”,医生应当多些耐心;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丧失信心,医生应该给患者打气,建立起患者抗病的信心;查房时,患者为了表达敬意,常常努力坐起来,但是伤口疼,医生自然该去帮他一把……
对于一个好医生来说,治愈是有时的,而安慰和帮助是无时不在的。在刘彦国的桌上,放着一小沓卡片。认为患者有需要时,他会发给他们。在上面有一个